【商品名】
【产品名称】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
【英文名】SunitinibMalateCapsules
【汉语拼音】PingGuoSuanShuNiTiNiJiaoNang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
(Z)-N-[2-(二乙胺基)乙基-5-[(5-氟-2-氧代-1,2-二氢-3H-吲哚-3-亚基)甲基]-2,4-二甲基-3-氨甲酰-1H-吡咯苹果酸盐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22H27FN4O2·C4H6O5
分子量:532.6
辅料名称:甘露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镁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色至橙色的颗粒。
【适应症】
1)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RCC)
2)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
3)不可切除的,转移性高分化进展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成年患者。
【用法用量】
<舒尼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和晚期肾细胞癌的推荐剂量是50mg,每日一次,口服,服药4周,停药2周(4/2给药方案)。
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舒尼替尼推荐剂量为37.5mg,口服,每日一次,连续服药,无停药期。
与食物同服或不同服均可。
剂量调整
安全性和耐受性
对于胃肠间质瘤和转移性肾细胞癌,根据患者个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12.5mg为梯度单位逐步调整剂量。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75mg,最低剂量为25mg。
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根据患者个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12.5mg为梯度单位逐步调整剂量。在3期临床试验中使用的最大剂量为每日50mg。
根据患者个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情况可能需要中断治疗。
CYP3A4强抑制剂(如酮康唑)可增加舒尼替尼的血浆浓度。建议合并用药时选择对此类酶没有或抑制作用最小的药物。如果必须与CYP3A4强抑制剂合并使用,应考虑降低舒尼替尼的剂量,最小可至37.5mg,每日一次(胃肠间质瘤和肾细胞癌),25mg,每日一次(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见【药物相互作用】)。
CYP3A4诱导剂(如利福平)可降低舒尼替尼的血浆浓度。建议合并用药时选择对此类酶没有或诱导作用最小的药物。如果必须与CYP3A4诱导剂合并使用,应考虑增加舒尼替尼的剂量,最大剂量不应超过87.5mg,每日一次(胃肠间质瘤和肾细胞癌),62.5mg,每日一次(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如果增加舒尼替尼剂量,应仔细监测患者的毒性反应(见【药物相互作用】)。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苹果酸舒尼替尼是一种能抑制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小分子,其中某些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肿瘤生长、病理性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的过程。通过对舒尼替尼抑制各种激酶(80多种激酶)的活性进行评价,证明舒尼替尼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PDGFR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和VEGFR3)、干细胞因子受体(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1型集落刺激因子受体(CSF-1R)和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RET)。生化和细胞测定证实舒尼替尼能抑制这些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活性,并在细胞增殖测定中证明了舒尼替尼的抑制作用。生化和细胞测定表明主要代谢物与舒尼替尼活性相似。
在表达受体酪氨酸激酶靶点的肿瘤模型的体内试验中,舒尼替尼能抑制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β、VEGFR2、KIT)的磷酸化进程;在某些动物肿瘤模型中显示出抑制肿瘤生长或导致肿瘤消退,和/或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苹果酸舒尼替尼能抑制靶向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RET或KIT)表达失调的肿瘤细胞生长,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其能抑制PDGFRβ-和VEGFR2-依赖的肿瘤血管形成。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舒尼替尼Ames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大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
在雌性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雌性大鼠在交配前21天至交配后7天经口给予舒尼替尼(0.5、1.5、5mg/kg/日)。5mg/kg/日剂量时(约为RDD时AUC的5倍)观察到着床前丢失。在≤1.5mg/kg/日剂量时(约为RDD时AUC的1倍)未观察到对生育力的不良影响。3个月猴重复经口给药毒性试验(2、6、12mg/kg/日)中,12mg/kg/日剂量(约为RDD时AUC的5倍)下可见雌性动物卵巢卵泡发育下降;在≥2mg/kg/日剂量(约为RDD时AUC的0.4倍)下可见子宫内膜萎缩。9个月猴重复给药毒性试验(0.3、1.5和6mg/kg/日,连续给药28天,停药14天)中,6mg/kg/日剂量(约为RDD时AUC的0.8倍)时除阴道萎缩外,还对子宫和卵巢有影响。
在雄性生育力试验中,雄性大鼠在与未给药的雌性大鼠交配前,经口给予舒尼替尼1、3或10mg/kg/日,连续58天。舒尼替尼剂量≤10mg/kg/日(约为[RDD时AUC的26倍)时,对生育能力、交配、受孕指数和精子检查(形态、精子数和活动度)未见明显影响。
在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妊娠大鼠和妊娠兔于器官形成期经口给予舒尼替尼,剂量分别为0.3、1.5、3、5mg/kg/日和0.5、1、5、20mg/kg/日。大鼠在5mg/kg/日剂量时(约为RDD时AUC的5.5倍),可见胚胎死亡及肋骨和椎骨畸形。大鼠在≤3mg/kg/日剂量时(约为RDD时AUC的2倍),对胎仔未见不良影响。兔在5mg/kg/日剂量时(约为RDD时AUC的3倍)可见胚胎死亡,且在≥1mg/kg/日剂量下(约为RDD时AUC的0.3倍)可见唇裂和腭裂。
大鼠围产期毒性试验中,舒尼替尼剂量为0.3、1、3mg/kg/日。在≥1mg/kg/日剂量(约为RDD时AUC的0.5倍)时,孕期和哺乳期母体体重增长下降。3mg/kg/日(约为RDD时AUC的2倍)时,可见雌性和雄性子代出生至离乳前体重下降,雄性子代离乳后仍可见体重下降。剂量≤1mg/kg/日时,未见不良发育影响。
雌性大鼠给予舒尼替尼15mg/kg,舒尼替尼及其代谢物从乳汁中泌出,其在乳汁中的浓度高达血浆中浓度的12倍。
生长板开放的食蟹猴给予舒尼替尼≥3个月(给药3个月的剂量为2、6、12mg/kg/日;给药8个周期的剂量为0.3、1.5、6.0mg/kg/日),根据系统暴露(AUC)推算,大于RDD时的0.4倍,可见骨骺发育不良。对发育期大鼠给予舒尼替尼连续3个月(1.5、5.0和15.0mg/kg)或5个周期(0.3、1.5和6.0mg/kg/日),在剂量≥5mg/kg(约为RDD的10倍)时,可见骨骼异常,包括股骨的骺软骨增厚,胫骨骨折增加。此外,大鼠中在>5mg/kg剂量时可见龋齿发生率增加。骨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停止给药可恢复,但牙齿除外。猴连续给药3个月试验未观察到无毒性效应剂量,但间歇给药8周期试验的无毒性效应剂量为1.5mg/kg/日。大鼠试验中骨骼的无毒性效应剂量为≤2mg/kg/日。
致癌性:
在rasH2转基因小鼠和SD大鼠中进行了致癌性试验,可见相似的阳性结果。rasH2转基因小鼠给予舒尼替尼连续1个月或6个月,≥25mg/kg剂量下可见胃十二指肠癌和/或胃粘膜增生,以及血管肉瘤发病率增加;8mg/kg/日剂量下未见增生性改变。
大鼠2年致癌试验中,给药28天停药7天为一周期重复,在剂量低至1mg/kg/日(约为RDD时AUC的0.9倍)时可见十二指肠癌。高剂量3mg/kg/日(约为RDD时AUC的7.8倍)时,可见十二指肠肿瘤发生率增加,并伴有胃粘膜细胞增生以及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增生发生率增加。
【药代动力学】
已在135例健康志愿者和266例实体瘤患者中评价了舒尼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的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般在口服给药后6~12小时(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Tmax])舒尼替尼达到最大血浆浓度(Cmax)。进食对舒尼替尼生物利用度无影响。与食物同服或不同服均可。
体外实验表明舒尼替尼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5%和90%,在100~4000ng/ml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舒尼替尼的表观分布容积(Vd/F)为2230L。在25~100mg的剂量范围内,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最大血浆浓度(Cmax)随剂量成比例增加。
舒尼替尼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产生的主要活性代谢物被CYP3A4进一步代谢。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占总暴露量的23~37%。主要通过粪便排泄。在一项[14C]标记的舒尼替尼质量平衡的人体试验中,剂量的61%是通过粪便排出,而肾脏排泄的药物和代谢物约占剂量的16%。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在血浆、尿和粪便中发现的主要药物相关成分,分别代表了合并标本中的91.5%、86.4%和73.8%的放射活性。尿和粪便中能检测到次要代谢物,但在血浆中一般未能发现。总口服清除率(CL/F)为34~62升/小时,患者间的变异系数为40%。
健康志愿者口服单剂量舒尼替尼后,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的终末半衰期分别为40~60小时和80~110小时。每日重复给药后,舒尼替尼蓄积3~4倍,而其主要代谢物蓄积7~10倍,在10~14天内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达稳态浓度。第14天血浆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的总浓度为62.9~101ng/ml。每日重复给药或按治疗方案重复周期给药,未发现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有明显的变化。
受试的健康志愿者和实体瘤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包括胃肠间质瘤(GIST)和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
与属于BCRP抑制剂的药物合用
在体外,舒尼替尼是外排型转运体BCRP的底物。在研究A6181038中,与BCRP抑制剂吉非替尼合用没有对舒尼替尼或总药物(舒尼替尼+代谢物)的Cmax和AUC产生具有临床相关的影响(见【药物相互作用】)。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性、Ⅰ/Ⅱ期研究,其目的是在MRCC患者中评估舒尼替尼与吉非替尼合用的安全性/耐受性、最大耐受剂量和抗肿瘤活性。次要研究目的是评估吉非替尼(每天250 mg)和舒尼替尼(每天37.5 mg[队列1,n=4]或50 mg[队列2,n=7],按用药4周再停药2周的计划给药)合用时两者的药代动力学。舒尼替尼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没有临床意义,且没有提示任何药物间相互作用;但考虑到患者人数相对较少(即N=7+4),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患者间变异性为中度至高度,需谨慎解读该研究得出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特殊群体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的人口学数据表明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人种、性别或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对舒尼替尼或其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相关性影响。
肝功能不全
Child-PughA级或Child-PughB级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无需调整初始剂量。舒尼替尼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主要由肝脏代谢。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单剂舒尼替尼在轻度(Child-PughA级)或中度(Child-PughB级)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中系统暴露量是相似的。未在重度(Child-PughC级)肝功能损害患者进行研究。在癌症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排除了ALT或AST>2.5倍ULN,或因肝转移ALT或AST>5.0倍ULN的患者。
肾功能不全
与肾功能正常(CLcr>80ml/分钟)的患者相比,单剂舒尼替尼在重度肾功能损害(CLcr<30ml/分钟)的患者中系统暴露量是相似的。
轻度(CLcr50-80mL/min)、中度(CLcr30-<50mL/min)或重度(CLcr<30mL/min)肾功能损害且未接受透析的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无需调整初始剂量。后续剂量调整应基于患者安全性及耐受性见【剂量调整】。血液透析的末期肾病患者(ESRD)无需调整初始剂量。舒尼替尼在血液透析的末期肾病患者中暴露量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低47%。因此,后续剂量可能需根据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逐步比初始剂量增加一倍。
种族
PK研究RTKC-0511-009在新加坡进行,患者为14例亚裔(包括11例中国人)和13例西方人的健康男性志愿者。舒尼替尼单独或者联合酮康唑给药后,亚洲人平均的舒尼替尼和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暴露(Cmax、AUC0last和AUC0-)高于西方人,但是酮康唑对两组PK参数的影响程度相似,提示亚洲人和西方人代谢相似。药物暴露较高与体重有关,对体重标准化后的CLPO数值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治疗期间,两个种族之间平均CLPO数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舒尼替尼单药治疗,P=0.091;联合酮康唑治疗P=0.353)。
【不良反应】
由于各个临床研究的情况不尽相同,直接比较两种药物在不同临床研究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不恰当的,临床研究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与临床实践中的情况有所不同。
支持本品上市的关键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
胃肠间质瘤(GIST)、晚期肾细胞癌(RCC)或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是疲劳、乏力、发热、腹泻、恶心、粘膜炎/口腔炎、呕吐、消化不良、腹痛、便秘、高血压、外周水肿、皮疹、手足综合征、皮肤褪色、皮肤干燥、毛发颜色改变、味觉改变、头痛、背痛、关节疼痛、肢端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厌食和出血。关于潜在严重的不良反应:肝毒性、左心室功能障碍、QT间期延长、出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的讨论见【注意事项】。胃肠间质瘤(GIST)、晚期肾细胞癌(RCC)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研究中发生的其他不良反应如下。
下列数据来自660例患者,其中胃肠间质瘤(GIST)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见【临床研究】)中的患者有202例,晚期肾细胞癌(RCC)阳性药物对照研究(见【临床研究】)中的患者有37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安慰剂对照研究(见【临床研究】)中的患者有83例。
胃肠间质瘤(GIST)
研究1中评价了舒尼替尼的安全性,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既往接受过GIST治疗的患者每日按照4/2给药方案接受舒尼替尼50mg(n=202)或安慰剂(n=102)。
双盲研究中患者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截至中期分析舒尼替尼组为2个周期(平均为3.0个周期,范围为1~9个周期),安慰剂组为1个周期(平均为1.8个周期,范围为1~6个周期)。舒尼替尼组23例(11%)患者发生了剂量减低,安慰剂组无患者发生剂量减低。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59例(29%)患者和31例(30%)患者发生治疗中断;分别有7%和6%的患者因治疗相关的非致死性不良反应而导致永久性停药。
在试验的双盲治疗期,两个研究组治疗后出现的大部分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1级和2级。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报告的治疗后出现的3级或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和51%。表1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常见的(发生率≥10%)不良反应发生率,舒尼替尼组的发生率较高。
表1.在试验的双盲治疗期,研究1中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GIST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列表(发生率≥10%)*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版本3.0。
缩略词:GIST=胃肠道间质瘤;N=患者人数
a包括食欲下降。
在试验的双盲治疗期,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2例(6%)患者和3例(3%)患者发生非粘膜炎/口腔炎性的口腔疼痛;分别有15例(7%)患者和4例(4%)患者发生发色改变;分别有10例(5%)患者和2例(2%)患者发生脱发。
表2列出了常见的治疗后出现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10%)。
表2.在试验的双盲治疗期,研究1中舒尼替尼组或安慰剂组GIST患者出现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10%)*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版本3.0。
缩略词: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GIST=胃肠道间质瘤;LVEF=左室射血分数;N=患者人数。
a舒尼替尼组患者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碱性磷酸酶(1%),脂肪酶(2%),肌酐(1%),血钾下降(1%),中性粒细胞(2%),血红蛋白(2%)和血小板(1%)。
b安慰剂组患者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淀粉酶(1%),脂肪酶(1%)和血红蛋白(2%)。
中期分析后,该试验揭盲。安慰剂组患者有机会接受开放的舒尼替尼治疗(参见【临床研究】)。对241例随机分至舒尼替尼组的患者,包括139例同时在双盲期和开放期都接受舒尼替尼治疗,舒尼替尼中位治疗时间为6个周期(平均数8.5,范围1~44)。对255例最终接受开放期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治疗期从结束双盲期开始计算为6个周期(平均数7.8,范围1~37)。共有118例(46%)患者需要中断治疗,72例(28%)患者需要减低剂量。20%患者由于出现治疗后不良反应从而永久性停药。开放期接受舒尼替尼治疗患者最常见的3或4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疲劳(10%)、高血压(8%)、乏力(5%)、腹泻(5%)、手足综合征(5%)、恶心(4%)、腹痛(3%)、厌食(3%)、粘膜炎(2%)、呕吐(2%)、甲状腺功能减退(2%)。
晚期肾细胞癌(RCC)
研究3中评价了舒尼替尼的安全性,这是一项双盲、活性对照试验,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RCC的既往未经治疗患者每日按照4/2给药方案接受舒尼替尼50mg(n=375)或IFN-α9百万国际单位(MIU)(n=360)。舒尼替尼组和IFN-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分别是11.1个月(范围:0.4~46.1个月)和4.1个月(范围:0.1~45.6个月)。舒尼替尼组和IFN-组分别有202例(54%)和141例(39%)患者发生治疗中断。舒尼替尼组和IFN-组分别有194例(52%)和98例(27%)患者需要减低剂量。舒尼替尼组和IFN-组分别有20%和23%的患者因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而导致永久性停药。大部分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1或2级。舒尼替尼组和IFN-组治疗后分别有77%和55%的患者报告有3或4级的不良反应。表3比较了舒尼替尼组和IFN-组治疗后常见的(≥10%)不良反应。
表3.研究3中接受舒尼替尼或IFN-治疗的RCC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版本3.0。
缩略词:AR=不良事件;IFN=干扰素;N=患者人数;RCC=肾细胞癌。
a舒尼替尼组4级不良反应包括背痛(1%),关节痛(<1%),呼吸困难(<1%),乏力(<1%),疲劳(<1%),肢痛(<1%)和皮疹(<1%)。
bIFN-组4级不良反应包括呼吸困难(1%),疲劳(1%),腹痛(1%)和抑郁(<1%)。
c包括腰肋疼痛。
d包括味觉丧失,味觉减退和味觉障碍。
e包括食欲减退。
f包括1例5级胃出血。
g包括抑郁情绪。
表4列出了治疗后出现的3/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
表4.研究3中接受舒尼替尼或IFN-α治疗的初治RCC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10%)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版本3.0。
缩略词: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IFN=干扰素;N=患者人数;RCC=肾细胞癌。
a舒尼替尼组患者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尿酸(14%),脂肪酶(3%),中性粒细胞(2%),淋巴细胞(2%),血红蛋白(2%),血小板(1%),淀粉酶(1%),ALT(<1%),肌酸激酶(<1%),肌酐(<1%),血糖升高(<1%),血钙下降(<1%),血磷(<1%),血钾升高(<1%)和血钠下降(<1%)。
bIFN-α组患者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尿酸(8%),淋巴细胞(2%),脂肪酶(1%),中性粒细胞(1%),淀粉酶(<1%),血钙升高(<1%),血糖下降(<1%),血钾升高(<1%)和血红蛋白(<1%)。
肾细胞癌治疗中的长期安全性
对在贝伐珠单抗和细胞因子疗效不佳的一线治疗中完成的9项临床研究进行分析,以评估舒尼替尼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该分析包含5739例患者,其中807例(14%)接受了至少2年和365例(6%)接受了至少3年的治疗。长期使用舒尼替尼似乎不会引发新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类型。在之后的时间点,不良反应的年发生率似乎没有增加。治疗第2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增加,且长达4年有新病例报告。
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
在研究6中评价了舒尼替尼的安全性,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有进行性pNET的患者每日接受舒尼替尼37.5mg连续给药(n=83)或安慰剂(n=82)。舒尼替尼组治疗中位时间为139天(范围13~532天),安慰剂组为113天(范围1~614天)。舒尼替尼组19例患者(23%)和安慰剂组4例(5%)患者持续用药>1年。25例舒尼替尼组患者(30%)和10例安慰剂组患者(12%)发生停药。26例(31%)舒尼替尼组患者和9例(11%)安慰剂组患者减低剂量。由于不良反应引起的停药率在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22%和17%。
两个治疗组中的大多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1或2级。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54%和50%的患者报告有3或4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表5比较了舒尼替尼治疗组中常见的(≥10%)且相对于安慰剂治疗组较高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表5.舒尼替尼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研究6中常见(≥10%)且较高于安慰剂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CTCAE),版本3.0。
缩略词:N=患者人数;pNET=胰腺神经内分泌瘤。
a舒尼替尼组患者4级不良反应包括疲劳(1%)。
b包括阿弗他性口腔炎,牙龈疼痛,牙龈炎,舌炎,舌痛,口腔溃疡,口腔不适,口腔疼痛,舌头溃疡,粘膜干燥,粘膜发炎,口干。
c包括腹部不适、腹部疼痛和上腹疼痛。
d包括呕血,便血,血肿,咳血,出血,黑便和子宫出血。
表6提供了常见(≥10%)的治疗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数据。
表6.舒尼替尼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研究6中常见(≥10%)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不良事件常见术语标准(CTCAE),版本3.0。
缩略词: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N=患者人数;pNET=胰腺神经内分泌瘤。
a舒尼替尼治疗患者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肌酐(4%),脂肪酶(4%),血糖下降(2%),血糖升高(2%),中性粒细胞(2%),ALT(1%),AST(1%),血小板(1%),血钾升高(1%)和总胆红素(1%)。
b安慰剂治疗患者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肌酐(3%),碱性磷酸酶(1%),血糖升高(1%)和脂肪酶(1%)。
中国人群安全性数据:
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研究A6181177的安全性数据
A6181177研究是在中国开展的一项单臂、开放、多中心、4期研究,作为批准后承诺研究,目的在于评估苹果酸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中国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对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耐受的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50mg,每日一次,连用4周,停用2周(4/2方案),6周为一个治疗周期,重复治疗。研究筛选了62例患者,60例患者入组接受治疗。
参照研究A6181004为舒尼替尼GIST全球注册研究,为3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比较了舒尼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恶性胃肠间质瘤患者。该研究在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法国,新加坡,西班牙,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和瑞典进行。
苹果酸舒尼替尼在常规标准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常见的治疗中出现的AEs(≥10%)均为舒尼替尼既往报道过的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减少症、手足综合征、疲乏、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减少、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变色、高血压。其中多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为1级或2级,也有一些≥3级的不良事件。研究A6181177中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研究中发生率最高的3种不良事件为白细胞减少症(64.4%)、疲乏(52.5%)和手足综合征(50.8%)。
同参照研究A6181004中的患者比较,舒尼替尼在A6181177研究中国患者中总的安全性是相似的,至今无非预期的不良事件发生。两个研究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为:A6181177研究的中国患者手足综合征、疲乏和一些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略高于西方患者;中国患者的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西方患者。两个研究的主要安全性结果总结于下表7。
总的来说,两个研究中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通过中断用药、减量和/或标准治疗是可以控制的。
表7.研究A6181177中国患者和研究A6181004西方患者之间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比较
中国肾细胞癌患者研究A6181132的安全性数据
A6181132研究是在中国开展的一项单臂、开放、多中心、4期研究,作为批准后承诺研究,目的在于评估苹果酸舒尼替尼一线治疗中国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50mg,每日一次,连用4周,停用2周(4/2方案),6周为一个治疗周期,重复治疗。研究入组了105例患者。
参照研究A6181034是一项随机、开放的3期临床试验,比较了舒尼替尼与α-干扰素作为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的疗效。该研究在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的研究中心进行。
A6181132研究中有98.1%的患者出现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至少20%患者出现)总结于表8。最常见的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为手足综合征、血小板计数减少和疲乏。
同A6181034研究中的患者比较,舒尼替尼在A6181132研究中国患者中总的安全性特征同参照研究相似,至今无非预期的不良事件发生。总的来说,安全性结果同A6181034研究具有可比性,但也有不同;A6181132研究中的同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为12.4%,A6181034研究为23.7%。腹泻和疲乏是在两个研究中都是较常见的AE,发生率都较高。在A6181132研究中发生率为前3位的AEs分别是:手足综合征(63.8%),白细胞计数减少(52.4%)和疲乏(51.4%)。A6181034研究中发生率为前3位的AEs分别是:腹泻(65.6%),疲乏(62.4%)和恶心(57.6%)。
总的来说,两个研究中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通过中断用药、减量和/或标准治疗是可以控制的。
表8.研究A6181132中国患者和研究A6181034西方患者之间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比较*